由人工智能工具識別出的火星上最新隕石坑群的高分辨率視圖。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太空網25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的創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猶如“火眼金睛”,幫助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過去10年中形成的一系列隕石坑。
NAS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款新機器學習算法是一款撞擊坑自動分類器,由NASA下屬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研究人員創建,這是人工智能首次被用于識別火星上先前未知的隕石坑。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NASA的“火星偵察軌道器(MRO)”上搭載的“情境”相機拍攝的6830張圖像,對該隕石坑分類器進行了編程,這些照片包括人類先前已發現的撞擊的照片以及沒有隕石坑區域的照片,因此該工具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區分火星表面的特征。
接下來,研究人員向該分類器提供了“情境”相機拍攝的112000張圖像對其進行測試。該AI程序隨后掃描這些照片,發現了一些火星表面特征的變化,從而在火星上一個區域識別出了一些新隕石坑。
研究人員也使用MRO上搭載的“高分辨率成像科學實驗”儀器證實了這一點。他們經過分析后認為,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之間,有一顆流星撞擊火星,形成了這些新隕石坑。
此外,該AI工具還發現了其他20個令科學家們感興趣的領域,他們計劃對其開展更詳細研究以找到更多新隕石坑。
JPL計算機科學家凱麗·瓦史塔夫在聲明中說:“盡管人工智能無法像科學家那樣熟練進行分析,但這種新算法工具可以作為人類的‘幫手’,節省時間,為人類和AI攜手加速科學發現進程鋪平道路。”
NASA希望在未來的“火星軌道器”上使用類似的分類技術。他們認為,這將有助于縮小他們為了獲得更完整的隕石撞擊火星圖像所需研究的軌道影像的范圍。
人工智能正在展現出顛覆性力量,只有處理好人機關系,才能更好享受人工智能紅利。
AIStaion推理平臺具有一鍵部署、快速響應、日志監控、資源管控、數據處理等功能,功能全面強大的AI資源平臺。
斯坦福教授 Christopher Manning 用一頁紙的篇幅介紹 AI 領域的核心概念。
人工智能的黃金法則指出,對于人工智能技術不能太樂觀,也不能過于悲觀。
隨著大數據的大量來源以及企業可用數據量的增加,存儲容量規劃已成為存儲管理員的問題。
潮數科技主題為“數據安全 新時代新基建信息應用之基”的河北渠道交流會在這里召開,給中國數據安全市場更多信心。
中興通訊終端業務將全面回歸中國2C市場,打造“1+2+N”的智能終端產品布局。
預計到2020年年底,中國將擁有2億個5G連接數,占全球5G連接數的85%以上。
中國企業再次遭遇莫須有的打壓,這一次涉及華為、中芯國際、中海油。
對于近期發現的第二批型號核準違法違規行為,工業和信息化部向相關企業下發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相關企業深入學習無線電管理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