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存儲網
中國存儲網
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初期,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在此之前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等記錄文字)。 紙的出現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有了革命性的進步,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紙也為后來打孔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725年法國人Basile Bouchon發明了打孔卡(穿孔卡),他用在紙上打孔的形式來存儲圖案,用于控制紡織機進行圖案織造。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將打孔卡順序捆綁在一起應用于提花織機,這是打孔紙帶(Punched Tape)的雛形。
1846年Alexander Bain使用打孔紙帶發送電報。
1890年,Herman Hollerith發明了打孔卡制表機,用于收集并統計人口普查數據,標志著半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時代的開始。這種機器不僅統計速度更快,而且能夠以新的方式理解信息,很快便應用到了各個行業。
1896年,Herman Hollerith成立了制表機公司,這家公司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IBM的前身。打孔卡和紙帶直到80年代還在使用,持續了兩個多世紀。
1928年Fritz Pfleumer發明了錄音磁帶,可以存儲模擬信號。該專利基于1888年Oberlin Smith的磁記錄聲音設想和Valdemar Poulsen在1898年發明的磁線技術。原理就是:磁力線是隨音頻電流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每段磁帶在移動過程中被磁化的程度也隨音頻信號電流的強弱而變化,這樣就能把聲音記錄的磁帶上。磁帶用于計算機中則是從1951年開始。
1932年Gustav Tauschek發明了磁鼓存儲器,它包含一個大型金屬圓柱體,外表面涂有鐵磁記錄材料。在磁芯存儲器出現之前廣泛用于計算機內存。同時也用于做二級存儲,被認為是硬盤驅動器(HDD)的前身。與硬盤驅動器一樣,磁鼓也有磁頭,但不是尋找數據,磁鼓上有許多靜態磁頭,只需等待正確的磁扇旋轉就位即可。Tauschek的原始磁鼓存儲器的容量約為500,000比特(62.5千字節)。
John Vincent Atanasoff教授和他的學生Clifford Berry在1937年設計了ABC,1942年測試成功,這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此前的都是機械式計算機)。ABC也是第一個使用二進制數字來表示所有數字和數據;使用電子元件而不是車輪,棘輪或機械開關執行所有計算;組織計算和內存分離的系統,這都是現代計算機的要素。
許多教科書上寫的1946年的ENIAC計算機是世界第一,這是錯的。ENIAC只能排第11臺,ENIAC的設計者盜竊了Atanasoff的設計,1973年美國法院裁定取消了ENIAC的專利。
ABC使用IBM 80列穿孔卡做輸入和輸出,使用真空管處理二進制格式的數據,數據的存儲則是使用的再生電容磁鼓存儲器(Regenerative Capacitor Memory),它由一對磁鼓組成,每個鼓包含1600個電容器,每秒鐘在公共軸上旋轉一次。
1946年Jan A. Rajchman團隊發明的靜電記憶管Selectron Tube是最早的隨機存取數字存儲器(RAM),使用靜電荷存儲數據在真空管內。它能夠短暫存儲大約4000字節。
1947年Freddie Williams和Tom Kilburn發明了類似原理的威廉姆斯-基爾伯恩管(Williams–Kilburn tube)并商用。
IBM的第一臺商用科學計算機701就使用了72個該管做內存。后來磁芯存儲器出現取代了這種存儲器。
在二戰期間,J. Presper Eckert發明了汞/水銀延遲線存儲器用于改良雷達聲波,1947年申請了專利,后與John Mauchly一起設計了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使用了汞延遲線存儲器),他也是第一臺商業計算機UNIVAC(1951年)聯合設計者。延遲線存儲器是一種可以重刷新(refreshable)的存儲器,是早期的一種內存形式,但是與現代的隨機存取存儲器(RAM)不同的是,延遲線存儲器的工作方式為順序存取。
1947年Frederick Viehe第一個申請了磁芯存儲器的專利,1948年,華裔王安發明了“脈沖傳輸控制裝置(Pulse transfer controlling device)”,實現了對磁芯存儲器的寫后讀(Write-after-Read),1949年申請了專利,并以5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IBM,這位傳奇人物在1986年的時候個人財富就達到了20億美元。 磁芯存儲器原理是磁芯根據磁化時電流的方向可以產生兩個相反方向的磁化,這就可以作為0和1的狀態來記錄數據。Jay Forrester完善了磁芯存儲技術,推出第一個可靠的計算機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磁芯存儲器在20世紀70年代被廣泛用作計算機的主存儲器,直到Intel的半導體DRAM內存批量生產。最初的磁芯存儲器只有幾百個字節的容量。
1951年,磁帶首次被用于計算機上存儲數據,在UNIVAC計算機上作為主要的I/O設備,稱為UNIVACO,這就是商用計算機史上的第一臺磁帶機。磁帶早在1928年便已誕生,此前多用于聲音記錄。盒式磁帶現在通常被叫做 Tape Cartridge,磁帶存儲因為支持離線保存,壽命長,容量大、性價比高,今天仍有很多使用。使用磁帶的設備有磁帶機(Tape)、磁帶庫(Tape Library)。
1956年,世界上第一個硬盤驅動器出現在了IBM的RAMAC 305計算機(第一臺提供隨機存取數據的計算機,同時還使用了磁鼓和磁芯存儲器)中。該驅動器約有兩個冰箱大小,重達一噸,包含50(還是40?)個24英寸盤片,能存儲5M的信息,數據傳輸速度10K/S。
1962年,IBM發布了第一個可移動硬盤驅動器1311,它有六個14英寸的盤片,可存儲2.6MB數據。
1973年,IBM發明了Winchester(溫氏)硬盤3340,其特點是工作時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盤片上方,而不與盤片直接接觸,這便是現代硬盤的原型。
1978年,IBM推出第一個RAID(獨立磁盤冗余陣列)并申請技術專利。
1956
1965年美國物理學家Russell發明了第一個數字-光學記錄和回放系統,1966年提交了專利申請。
1982年,索尼和飛利浦公司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CD音頻播放器CDP-101,光盤開始普及。
1965
1966年IBM Thomas J. Watson 研究中心的Robert H. Dennard發明了(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1968年申請了專利。
1969年,Advanced Memory System公司生產了第一款DRAM芯片,容量僅為1KB。
1970年,Intel公司推出Intel 1103,這是第一個商用DRAM芯片。
至今,DRAM仍是最常用的隨機存取器(RAM),作為個人電腦和工作站中內存(即主存儲器)。DRAM內存能夠問世,主要是基于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技術。
1966
1968年IBM的Alan Shugart領導的小組開發了只讀的8英寸軟盤(只能存儲79.5KB的數據),1972年Alan Shugart幫助Memorex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可讀/寫的軟盤Memorex 650(175KB)。 1976年,5.25英寸軟盤問世,1980年,索尼開發了3.5英寸軟盤(1.44MB),并成為市場標準。從 1971年直到 20世紀 90年代的近三十年內,軟盤一直被用于存儲和交換數據。
1971
1980年日本人富士雄Fujio Masuoka為東芝工作時發明了閃存,1981取得了EEPROM專利,但是真正將閃存發揚光大的是Intel。
1980
1987年索尼公司推出了第一款DAT磁帶。DAT(也稱R-DAT)外觀上類似于小型盒式磁帶,使用3.81 mm / 0.15“(通常稱為4 mm)磁性膠帶封裝在保護殼中,所以也叫也叫4mm磁帶機技術。這種技術以螺旋掃描記錄(Helical Scan Recording)為基礎,將數據轉化為數字后再存儲下來,早期的DAT技術主要應用于聲音的記錄,后來隨著這種技術的不斷完善,又被應用在數據存儲領域里。
1987
DVD原是 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的首字母縮略,1995年IBM牽頭將高容量光盤標準統一合并成為DVD,重新定義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字多用途光盤)。
1995
1989年M-Systems(2006年被SanDisk收購)發布了第一個閃存驅動器,1994年Intel的Ajay Bhatt發明了USB接口,之后的USB閃存驅動器的專利比較復雜,多家公司稱自己是第一。中國的朗科認為自己是第一個在1999年發明USB閃存驅動器的。
1999
1999年8月日本松下、東芝和美國SanDisk公司共同研制了SD卡。SD卡是基于MultiMedia卡(MMC卡,1997年)發展而來。
1999
烽火通信攜“FitDC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及網絡能源基礎設施”精彩亮相。